一、课程与任课教师基本信息
	
		
			
				| 
					课程名称:热能与动力工程测试技术 | 
				
					课程类别:必修课 √   选修课 □ | 
			
			
				| 
					总学时/周学时/学分:32/2/2 | 
				
					其中理论/实验(实训、讨论等)学时:32/8 | 
			
			
				| 
					授课时间:1-16 周 星期一1-2 节 | 
				
					授课地点:6A-505 | 
			
			
				| 
					开课单位:能源与化工系                  适用专业班级:热能与动力工程2011级 | 
			
			
				| 
					任课教师姓名:黄斯珉 | 
				
					职称:讲师 | 
			
			
				| 
					联系电话:26882039 | 
				
					Email: [email protected] | 
			
			
				| 
					答疑时间、地点与方式:周三下午7-8节12J308室 |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热能与动力工程类各专业本科生设置。主要阐述热能与动力工程领域中常见参数的测量方法、测试系统和测量仪表和测量仪器的工作原理、测量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等内容。本课程按16周32课时安排课程。共讲述十三章。第一至第四章主要介绍仪器基本知识、误差分析及处理和传感器原理等。从第五章开始,分别叙述热能与动力工程领域的主要参数,如温度,压力,流速,液位,振动和噪声等的测量方法,测试系统,所用的仪器原理及测试结果分析。其中还介绍了一些现代测试技术和相应的测试系统。
三、课程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明了热工测量的物理基础和原理,了解和掌握常用测试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应用特点,掌握二次仪表的使用方法和基本测试技能,以及微机在测试系统中的应用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理论学习和课程实验,掌握正确的热工测量方法和应用技术。初步具备实验设计技能,在动手能力和实验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等方面得到正确的培养和锻炼。能够完成对包含热工过程实际生产过程进行分析、及解决疑难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作为一个热能与动力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为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要求学生已经完成了大学物理,大学化学,流体力学,传热学(或相关课程如化工原理),工程热力学,计算机技术等课程的学习,具备相关知识。并通本课程学习,为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做准备。
五、教材选用与参考书
    1、选用教材:严兆大主编,热能与动力工程测试技术(第2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2、推荐参考书:吕崇德主编,热工参数测量与处理(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六、课程进度表
	表1    理论教学进程表
	
		
			
				周 
				次 | 
			
				教学主题 | 
			
				要点与重点 | 
			
				要求 | 
			
				学时 | 
		
		
			| 
				1 | 
			
				课程概述、简介 | 
			
				测量仪器组成、性能指标、国际单位制 | 
			
				了解 | 
			
				2 | 
		
		
			| 
				2 | 
			
				测试系统动态特征 | 
			
				动态特征的数学描述(微分方程,),计算机应用 | 
			
				应用拉氏和反拉氏变换解动态微分方程 | 
			
				2 | 
		
		
			| 
				3 | 
			
				测量误差分析和处理 | 
			
				有效数字与计算方法,回归分析等 
				  | 
			
				掌握 | 
			
				2 | 
		
		
			| 
				4-5 | 
			
				传感器概述 | 
			
				1.传感器的基本类型、物理原理;2.传感器结构组成,变送器,二次仪表的应用;3.计算机接口。 | 
			
				掌握 | 
			
				4 | 
		
		
			| 
				6 | 
			
				温度测量 | 
			
				1温度计分类;2测量标定;3仪器校正 | 
			
				  | 
			
				2 | 
		
		
			| 
				7 | 
			
				微机温度测量与传送 | 
			
				传感器-变送器-接口-微机数据记录、处理 | 
			
				了解原理,动手安装连接温度测量系统 | 
			
				2 | 
		
		
			| 
				8 | 
			
				压力测量 | 
			
				1.稳态压力测量及其仪表;2.动态压力测录及示功装置;3.动态参数采集和处理系统 | 
			
				掌握 | 
			
				2 | 
		
		
			| 
				9 | 
			
				速度测量 | 
			
				1皮托管基本构造和测速原理;2热线流速仪测速的基本构造,3热线流速仪测速,4激光多普勒流速仪 | 
			
				熟悉掌握气体流速测量 | 
			
				2 | 
		
		
			| 
				10 | 
			
				流量、流速测量 | 
			
				1.用节流差压法测量进气流量。2.气流速度的测量。3.流量计的校准与标定。 | 
			
				掌握 | 
			
				2 | 
		
		
			| 
				11 | 
			
				液位测量 | 
			
				差压式液位测量的原理,各种液位计的应用 | 
			
				掌握 | 
			
				2 | 
		
		
			| 
				12-13 | 
			
				转速及功率测量 | 
			
				1.水力测功器;2.直流电力测功器;3.电涡流测功器;4.测功器使用技术;5.转速的测定 | 
			
				掌握 | 
			
				4 | 
		
		
			| 
				14 | 
			
				振动和噪声测量 | 
			
				1.内燃机振动及其分类;2.振动测量基本力学原理。3.噪声测量仪器 | 
			
				掌握 | 
			
				2 | 
		
		
			| 
				15 | 
			
				复习 | 
			
				提出重点,全面复习,答疑 | 
			
				掌握 | 
			
				2 | 
		
		
			| 
				16 | 
			
				考试 | 
			
				闭卷考试 | 
			
				与学校统一 | 
			
				2 | 
		
	
 
表2    实验教学进程表
	
		
			| 
				周次 | 
			
				实验项目名称 | 
			
				要点与重点 | 
			
				掌握程度 | 
			
				实验类型 | 
			
				实验要求 | 
			
				学时 | 
		
		
			| 
				13 | 
			
				热电偶温度计的制作和标定 | 
			
				热电偶的原理和结构,温度补偿的原理和方法 | 
			
				必做 | 
			
				综合实操 | 
			
				4-6人1组完成 | 
			
				4 | 
		
		
			| 
				14 | 
			
				流量计的标定与测量实验 | 
			
				流量计的结构、原理和标定 | 
			
				必做 | 
			
				综合实操 | 
			
				4-6人1组完成 | 
			
				4 | 
		
	
七、教学方法
    1.课堂教学充分利用包括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图文并茂、生动讲授课本内容。
    2.重视学以致用,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把学到的书本知识用于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八、对学生学习的总体要求
    1、学习本课程的方法、策略及教育资源的利用。
       如前所述,测试技术是在学生完成了大学普物,流体力学,热力学等课程后、继续学习的较为综合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大量使用了以往已经学过的知识。学生应及时复习和回顾相关内容,做到温故知新。
    2、学生必须阅读与选读的课外教学材料
       学生要充分包括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参考书在内的媒介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在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鼓励发展和延伸有关的知识和技能。
    3、学生完成本课程每周须耗费的时间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的时候,为了能够牢固掌握相关知识,除平均每周完成3课时的课堂学习外,建议每周还要花4-5小时的课外学习。
    4、学生的上课、实验、讨论、答疑、提交作业(论文)、单元测试、期末考试等方面的要求。
      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应认真做课堂笔记,并作课后复习,按时完成和提交课后作业练习,提前预习新课;学生之间应积极开展课堂内外的相关讨论,探讨疑难问题。鼓励教、学互动。鼓励主动向教师提出疑难问题;学生必须参加所要求的全部实验课,并按教师要求按时完成和提交实验报告,占总成绩10%;学生的上课考勤,课后作业练习作为平时成绩,占总成绩20%;学生的期末考试定为闭卷考试,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
    5、学生参与教学评价要求。
      本课程结束前1-2周内,按照学校统一安排,通过网上评教系统,回答调查问卷,实事求是地对本课程及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是学生的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对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九、成绩评定方法及标准
期末考试:70%;平时成绩:20%;实验成绩:10%
	
		
			| 
				考核内容 | 
			
				评价标准及要求 | 
			
				权重 | 
		
		
			| 
				课堂考勤、讨论完成作业 | 
			
				未经同意缺课-2/次,不按时完成作业练习-2/次,(虽提交作业但没有按要求认真完成也可能扣分) | 
			
				20% | 
		
		
			| 
				参加实验课、提交实验报告 | 
			
				未经同意缺课-2/次,不按时提交实验报告-5/次,(虽提交但没有按要求认真完成也可能扣分) | 
			
				10% | 
		
		
			| 
				期末考核 | 
			
				独立完成,作弊取消成绩 | 
			
				70% | 
		
		
			| 
				期末考试方式 | 
			
				开卷□    闭卷þ   课程论文□    实操□ | 
		
	
十、院(系)教学委员会审查意见
 
	
		
			
				  
				  
				我院(系)教学委员会已对本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审查,同意执行。 
				  
				  
				院(系)教学委员会主任签名:            日期:2013 年 9月 5 日 
				  |